日志系统设计:

为什么要自己写一个日志系统?

因为,网上的日志系统功能十分丰富,而有许多功能在我的项目或未来的项目中是不必要的。尤其是我试用过 spdlog 之后,更加确定了要自己写一个简单的日志系统,spdlog 的确,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只要包含头文件的就能用了,但是由于它的引入,编译时间却大大增加了,这大大降低了我的开发效率。。。

需要实现哪些功能?

  1. 支持日志级别输出:TRACE, INFO, DEBUG, WARN,ERROR,FATAL
  2. 支持控制台和文件做为输出目标
  3. 支持日志滚动(rolling)
  4. 支持多线程
  5. 高性能(由于设计简单,那么就要把性能做到极致),现在好点的固态硬盘读写一般都在 500 MB/s 上下,最好日志系统的性能能够到达瞬时写满这个带宽,现在一般日志系统的瓶颈都不在磁盘这了~~。假设一条日志占 100 字节,那么至少要达到每秒写 200 万 条数据的能力(或每条日志 500 ns)。
  6. 用户友好

如何设计 Roll File 机制?

其实本质就是当 日志文件 大小 超过设定阈值时,换一个文件写入。说来简单,但是需要考虑,是否需要对原来的日志文件压缩打包,并重命名呢?对于压缩打包和重命名,可以另写一个脚本,在每次 Roll File 时,通过 c++ 去执行这个脚本。

经过测试后,结果不尽人意!

我的实现是:日志后端线程 在 做落盘动作 之前,检查 文件大小 是否即将超过阈值,如果是,则要去 roll file。而 roll file 是通过 日志后端线程 fork 一个子进程来执行 一个 python 脚本 去做 一系列(解压缩日志包,对旧的日志文件重命名,再重新打包压缩)操作。这会导致 后端线程 阻塞等待 脚本完成所有操作。在这段等待的时间内,如果 前端日志量很大,就会导致 后端 Buffer 不够用,那么就会产生大量的 内存分配(分配新的 Buffer) 操作。最终的结果就是:日志系统在 开启 多个线程时,性能颠簸(thrashing)很大。(见性能分析)

除此之外,我通过 strace -c loggerTest 发现竟然 futex 占用了 90%+ 的时间。。。这也不知道是为啥?难道就是单纯的 lock contention 导致的?


如何达到高性能?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 使用 直写 还是 写回 ?这是在 日志 落盘时 需要考虑的问题。
  • 日志格式是否可以在 RUN-TIME 修改?
  • 是否必须实现 异步日志?
  • 如何查看 日志系统 瓶颈所在?
  1. 对于落盘方式是使用 直写 还是 写回 是很明显的,直写会大量涉及 磁盘IO,严重降低性能,所以采用写回策略。

    写回策略:

​ 为了追求高性能,那就不能每写一条日志就落盘,众所周知 磁盘 IO 的速度是很慢的;也不能为了追求性能而迟迟不将日志落盘,这样一旦 日志系统 crash 就会丢失所有日志。

​ 参考 Redis 中三种写回策略:Always, Everysec 以及 No(由 OS 决定何时写回)。为了兼顾性能和减少日志数据丢失问题,可以设计成每隔 3 s 写回一次

  1. 关于日志格式的问题,在其他的 日志库 实现中,一般都是可以在 RUN-TIME 修改 日志格式 的,但是我认为在我 目前使用日志的环境中,无需做这个功能,用统一的格式已经很简洁明了了。如果未来想要换个格式,重写下 日志制作 的相关模块就行了。

    日志格式不变,那么制作日志时,也就具有较好的局部性了,自然不会出现在切换日志格式时的性能 颠簸 (thrashing)。

  2. 为了不让 worker 线程阻塞在 磁盘 IO 上,就应该设计成 异步日志,worker 只需要异步调用一个 flush 函数,就会有另一个 专门用于 日志落盘的 线程 来接收 worker 产生的日志,并在合适时机 落盘。

  3. 异步日志系统的瓶颈,目前只知道用 strace 去查看用了哪些耗时的系统调用。。。。


如何实现对用户友好?

  • 输出格式友好
  • 文件命名友好
  • 接口友好

输出格式: 参考 muduo 的日志输出格式,统一为 日期 时间 线程id 日志级别 源文件名:行号 - 正文,例如

20210603 08:02:46.125770Z 23261 INFO Hello - test.cpp:51

20210603 08:02:46.126789Z 23261 WARN World - test.cpp:52

文件命名: 参照 muduo 的格式,统一为 程序名.日期.进程id.log

接口友好: 按照流的方式进行输出,例如 LOG_INFO << "TEST\n"


具体实现:

日志系统分成前后端,前端制作日志并发送给后端,后端把日志写到目的地(可以是控制台或文件)。

前端设计

​ 前端制作完一条日志后是否立即发送给后端?最好不要,由于设计成异步发送,因此每一次发送都会 wakeup 一次后端线程,wakeup 频率太高也会降低系统性能。可以按批次 batch 发,给前端设置一个 Buffer 用于缓存已经制作完成的日志,当缓存满的时候再发送给后端。当然你说在后端也存在个 Buffer 就不需要每次 wakeup 后端线程了,但是多个前端线程频繁争用一个 后端 Buffer 也会导致性能下降,因此在前端用缓存在理论上是能减少竞争从而提高性能的。

​ 系统向用户展示的接口是使用 的方式写日志的,每个 底层实现其实就是 Buffer。由于系统支持多线程,假设前端只有一个 Buffer 用于制作日志,那就会导致多个线程争夺一个 Buffer,这里存在 lock contention,考虑到 日志 产生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因此 contention 比较大。

​ 可以设计成,每一个前端线程拥有一个独自的 ,这就避免了缓冲时的 race condition。当然这样设计的性能具体如何还需要验证!因为磁盘只有一个,最终的落盘操作总是串行执行的!(经过测试发现,性能与线程 能够接近于 1:1 线性相关)

​ 相比较于 muduo,**本日志系统的改进 **是使用全局 logger 避免每制作一条日志都需要 产生 logger 临时对象,进而带来构造析构的开销,除此之外,muduo 是每产生一条日志都会被 push 到日志后端 Buffer 中,这会导致前端线程频繁争用 后端 Buffer 带来大量的 lock contention。至于全局的 logger 如何析构,可以添加一个 static 函数 release 来释放 logger 资源,让 LoggerWatcher 负责调用 Logger::release,这样在 release 中还能刷新以下缓冲,不至于 丢失日志。

注意:日志后端一定要先于日志前端 构造,这样日志系统退出时,前端先退出,就会把前端 Buffer 中的日志刷新到 后端 Buffer 然后 append 到目的地。反之将会丢失前端的日志数据!

后端设计

​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做好日志系统的前后端交互。

​ 如何把日志前端缓冲的数据传递给日志后端?阻塞队列可以做到,如果实现成,多个前端线程写日志,只有一个阻塞队列,那么就会产生明显的 lock contention 问题,该问题会随着每秒日志量的增大而变得明显起来;当然如果日志量小,自动触发 3 s 一刷新机制,那么 lock contention 占用的时间与 3 s 对比起来可能会不明显。也可以使用共享 Buffer,前端把日志全部往一个缓冲区写,后端读这个缓冲区,一样,lock contention 依然存在。。。。(经过测试,strace 显示的确会产生大量的 futex 调用)

​ 目前设计为,通过前后端 共享一个 Buffer 的方式来实现交互。也就是说,前端产生的日志会 刷新到 后端 Buffer 中,而后端 也会在 合适的时机 将 Buffer 中的内容 落盘,这就需要加锁了!所以必然产生 critical section,而重点便是 让 critical section 执行时间越少越好。因此一些 内存分配或回收 必然不能在这里做了!具体的实现是,提前分配好 Buffer 以及备用的 Buffer,在 critical section 通过 swap 来交换已经占满的 Buffer 与 备用 Buffer,然后快速地走出 critical section,让前端能够及时拿到锁。

​ 目前的实现,roll file 也是通过 日志后端线程 fork 出一个 子进程 去执行脚本实现的,这会使得 后端线程被阻塞而无法及时 分配/回收 内存,而需要前端自己去 分配内存,最终导致 日志系统性能颠簸(thrashing)。


性能分析:

在 8 核 (Intel(R) Core(TM) i7-9700 CPU @ 3.00GHz)虚拟机上,进行多线程 日志系统 性能分析;一个后端线程 + 一个主线程 + 多个前端线程 的结构,因为只有 8 个核,因此只测试 1~6 个前端线程的情况:

(1 thread) Average of throughput: 217.811256 MB/s

(2 threads) Average of throughput: 425.770968 MB/s

(3 threads) Average of throughput: 605.174501 MB/s

(4 threads) Average of throughput: 768.463506 MB/s

这里展开 看一下,可以看到 性能 颠簸 很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verage time: 839.454355 MB/s #
average time: 827.472073 MB/s #
average time: 771.604938 MB/s
average time: 633.713561 MB/s
average time: 806.126562 MB/s #
average time: 803.212851 MB/s #
average time: 782.932081 MB/s
average time: 803.535556 MB/s #
average time: 775.644755 MB/s
average time: 740.740741 MB/s
average time: 812.017864 MB/s #
average time: 811.688312 MB/s #
average time: 834.376304 MB/s #
average time: 794.438928 MB/s
average time: 741.702207 MB/s
average time: 768.935025 MB/s
average time: 768.787238 MB/s
average time: 793.808295 MB/s #
average time: 700.157535 MB/s
average time: 742.528309 MB/s

(5 threads) Average of throughput: 949.295990 MB/s

(6 threads) Average of throughput: 1054.405436 MB/s

可以看到随着线程数的增加,性能增长在变慢,这是因为 激烈的 lock contention 以及 内存分配开销 造成的。

可以改进的地方:

  1. 增加一个 emptyBuffers,buffer 被填满时,从中获取空闲 buffer,减少内存分配带来的开销。参考 muduo P120 图5-5;但是我实现了之后还没有原来的快。。。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问题~~~~

  2. 改进 前后端交互接口,实现一个 lock contention 较少的方法。也可以参考 muduo P120 的想法。待实现。。。(由于 日志系统 很难成为项目中的瓶颈,所以现在还没必要 去费尽心思 设计一个 接近 无锁 的数据结构,以后有需要再说吧,哎~~~~)

  3. 由于日志的输出格式是 日期 时间 线程id 日志级别 源文件名:行号 - 正文,而 源文件名:行号 放在正文前将会导致 整个日志看起来不整齐,但是由于日志系统不依赖于临时对象,所以这一点比较难处理。。。

  4. LOG_FATAL 的功能还没实现,即输出完后立即 结束进程。


日志系统调用接口说明:

log

Multi-threaded asynchronous log library

If appender is the stdout:

1
2
3
4
5
#include "flog.h"

int main() {
LOG_WARN << "hello\n";
}

If appender is a fil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include "flog.h"

int main() {
AsyncLogInit log; // initial async log.
···
for (int i = 0;i < 100;++i)
LOG_WARN << "hello" << i << "\n";
···
log.destroy(); // AsyncLogInit::destroy must be called before exit!
return 0;
}